近年来,中国男足为冲击世界杯大力推行归化政策,先后引入艾克森、洛国富、费南多等多名外籍球员。然而,这一策略并未带来预期效果,反而引发争议:归化球员是否挤占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?
2019年国足启动归化计划时,球迷曾期待这些球员能迅速提升球队实力。但现实是,即便拥有归化球员,国足在12强赛中依然表现挣扎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关键位置被归化球员占据后,本土年轻球员如张玉宁、韦世豪的出场时间被压缩,长期来看可能削弱青训动力。
“归化只是止痛药,青训才是根治中国足球顽疾的良方。”——前国脚范志毅在采访中直言
网络调查显示,52%球迷认为归化政策“急功近利”,而38%支持者则强调“现阶段必须借助归化突破瓶颈”。足球评论员黄健翔指出:“问题的本质在于归化球员年龄偏大、状态下滑,却因政策倾斜获得过多资源。”
足协近期已释放调整信号,新规要求俱乐部每场必须安排2名U23本土球员首发。专家建议,应建立归化球员退出机制,同时将节省的薪资用于青训中心建设。毕竟,日本足球的崛起证明,只有扎根青训+适度归化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(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足协年度报告及第三方体育研究机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