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出早操的时候最痛苦,冬天很早就要起床,5分钟集合,教练是掐着秒表计时的,迟到多少秒都会有相应的惩罚,有时候一个人迟到全队受罚。
10分钟准备活动,热身,活动关节,然后教练就会开始布置大量的训练计划。
秋冬季五点钟是没有天亮的,很还念那时候可以在跑步的时候看着太阳一点点的升起。那个感觉很难形容。跑步结束后是小强度的力量训练,一般是一百个俯卧撑,一百个引体向上,一百个仰卧起坐。就可以放松肌肉收工了。
下雨,大雾,或者其他特殊天气,以室内训练为主。夏天暖和或者临近比赛了,早晨也会下水训练。但是比较少。
洗澡,有很大的公共浴室。训练强度大,早晨就会出很多汗,必须洗澡。洗完收拾下准备开饭。
每周会有一天,在宿舍楼前集合,全队点名,有一个迟到的,全队被罚。
因为训练内容都是计划好的,就不列举了,只能说一定比你能想象到的还要累100倍!
晚上其实不用担心自己睡不着,大练的时候还不到九点大家基本就累的睡死过去了。
一周会有一到两天的下午会休息,当然临近比赛,这个也是没有的
休息的时候有的人会去城里逛逛街,每个人不一样的。也会去操场跑跑有氧,就当是给自己放松了。
以上来源:知乎 -作者-隋利国
之前还在知乎另一个回答里看到过一贴,这里也分享给大家,
《羽毛球奥运冠军张楠在北京队时候的一天》
1、每天六点起,晨操集合,其实主要是为了夜不归宿的点名;
2、七点,吃早点,没什么好吃的,因为领导们都是吃过早点才上班的;
3、八点半,开始早上的训练,一直到十一点多,其间休息一次;
4、十一点多开始吃饭,由于领导同吃,所以伙食很好,什么小蛙、小鱼、小肉啊随便吃的,当然必须是一线队,二线队都不在一个食堂,算是一种体制内的福利吧;
5、吃完饭就午休,直到下午三点,好长一觉,做梦都可以做个连续剧,爽;
6、下午三点到五点多,开始下午的训练,其间休息一次;
7、五点半晚餐,吃得也还不错,不过如果晚上没有集体会的话,大家就都相约出去HAPPY了;
8、晚上看情况再带带球、上上课什么的,出去玩的话记得不能穿N和A牌的衣服;
9、十点签到,10点多熄灯。
以上来源:知乎-作者-道庄
运动员的生活真的很艰苦,一定是你能想到的10倍 20倍 或者更多
他们当中很多人默默无闻,当电视上,看到中国队,电视台介绍的时候,才知道他(或她)是谁。只有他们的比赛精彩的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时候,我们才开始关注他们。
但不能回避的是,竞技体育是大腕和赢者的天下,这是残酷的现实,国内如此,国外亦然。弱者只能默默舔干伤口,拼搏再战,期待明日辉煌;强者要咬牙坚持尽最大努力延缓自然规律的淘汰。
我相信很多队员都有过相似的经历,练了这么多年体育,基本上不让爸妈见到自己训练或受伤时的样子,怕爸妈看见自己吃苦流血流汗的样子心疼,他们一心疼,自己也忍不住哭鼻子。
在专业队那会都是封闭训练,也不能让他们知道,既然都习惯了,那就报喜不报忧。有些父母不是很懂竞技体育,但跟自己孩子常常说的一句话一定就是,不吃苦,怎么能出人头地,既然选择,就要坚持,不能半途而废。
也有的家长不舍得孩子吃苦,怕被教练骂,我告诉你,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,别说练体育吃不了苦,干任何事情都吃不了苦!
虽然有时父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训练队被教练打骂,但还是会感谢教练,因为做为教练员每一次的打骂都是要付出精力的,打要怎么打,骂要怎么骂,什么时候打,什么时候骂,如果孩子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教练还真懒得骂,更别说打了。
练体育的孩子从小就是这样慢慢磨练的!没有一个运动员会因为当年的教练对自己叫喊、大骂、严厉、甚至有点残忍,而恨教练!回过头来想想是那些逼着自己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的教练,成就了今天的自己!
职业体育本来就是金字塔运动,所有人只会记住第一,却不记得其他所有人的汗水,甚至只是因为抽签运气不好成绩不好的人,也许他们比冠军实力要强。
所有青春期都赋予给体育,不谈恋爱不去疯玩甚至没时间去陪父母。腿粗 屁股大 不练马上胖 没事就不舒服 加上关节不爽 练体育苦啊 可唯独出息的又太少
知道现在每次看奥运会什么的都会因为观众的喝彩声偷偷掉眼泪,然后还被没当过运动员的人嘲笑幼稚。我们只是曾经的故事,说不定日后提起我们的唯一方式就是谁谁谁的队友
在这里说的,并不只是你的故事,而是数以百万计的,如你一般,体育生运动员的事。你会明白,体育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,而你又可以如何通过体育,改变你的人生。
坦白说,你并不能成为一个世界冠军,走在镁光灯下,受到众人的敬仰。甚至说省冠军对你都是种奢求,这也是绝大部分体育人的状态。所以于你来说,体育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,也并不能陪伴你走过一生。
但你的投入可以丰富你的经历,你的汗水可以塑造你的身体,你受到的挫折可以磨砺你的性格,这一切在有意无意之间,更能决定你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冠军只有一个,人生却可以丰富多彩。这也许就是体育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。
推荐公众号:顶尖运动员
推荐公众号:运动冠军
听说百万运动健将都在关注我们哦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