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结束的U20世界杯预选赛中,多支球队的外籍归化球员成为焦点。日本队23人大名单中出现5名混血球员,卡塔尔青年军更是有8名来自非洲的青训产品。这种现象引发业内激烈讨论:青年比赛是否需要限制外援比例?
"我们培养一个本土苗子要5年,俱乐部买现成的外援只要5分钟"——某中超青训教练匿名吐槽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某支参赛队甚至出现整条后防线都是归化球员的极端案例。这种"快餐式"组队模式虽然能短期提升成绩,却挤压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。韩国教练组透露,他们被迫让18岁的李贤宇改打边后卫,因为中卫位置被两名巴西裔球员牢牢占据。
德国足协的做法值得借鉴:要求U系列赛事每场必须保证3名本土青训球员首发。日本J联赛则推出"外援培养税",俱乐部每使用1名外援需向青训基金缴纳50万日元。这些政策既保持竞争活力,又为本土球员保留发展通道。
随着2025年世界杯扩军至48队,青年球员的成长路径将更受关注。国际足联正在讨论将U21赛事的外援比例限制在30%以内,但这个提案遭到职业俱乐部联盟的强烈反对。这场关乎足球未来的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
——本文来自特约记者张晓阳发自多哈的现场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