毽友投稿

作者简介:

喜哥(本名:王运喜),1964年生,工学硕士,副教授,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处级干部,现任沈阳市毽球协会竞赛委员会主任,从事毽球运动11年。

引言:毽球目前在国内有两种踢法,就是业内人士所熟知的竞技毽(也称为“进攻”)和平推毽(俗称“大推”)两种。这两种踢法的规则有所不同,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选手的要求也迥异,这是毽球圈内众所周知的。在国际比赛中,毽球只有一种踢法,并没有竞技与平推之分,因此,中国毽球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《毽球竞赛规则》一直沿用至今,没有原则上的变化。本文试图从平推毽的真正含义入手,根据平推毽的发展现状,剖析平推毽的竞赛规则,分析平推毽存在的问题,进一步探讨平推毽今后的发展趋势,希望能够对从事平推毽运动和研究的业内人士有所帮助和借鉴。

一、平推毽的定义

什么是平推毽?顾名思义,“平推”指的是一种踢球的方式和方法,“平”是水平,与地面平行的意思,“推”指的是一种踢球的脚法,就是送,推送出去。即在击球的一刹那,球是沿着水平方向或斜上方被推送出去后落入对方场区,而不是自上而下击球后落入对方场内。因此,平推毽不允许通过自上而下的踩、踏、倒钩、切、削等动作将球踢过球网。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,平推毽第一次击球和竞技毽一样,没有限制,以下不再赘述。

二、平推毽的由来和发展现状

平推毽在国内各省、市和地区起步时间有所差异,但是大体时间相差不多。以沈阳为例,最早出现平推毽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,在此之前都是竞技毽。平推毽的最初形式是由公园、广场健身的围圈踢毽爱好者,自发选择合适的场所后,划上场地界线并支起球网,三对三练习对踢,有的初学者则直接利用羽毛球场地进行健身和娱乐。由于大多是初学者,还不具备竞技毽的基本功,只是双方隔网踢来踢去,最初的游戏规则也是四次击球过网,很少有踏球、倒钩等自上而下击球过网的情况出现。通过几年的发展,随着参与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,水平也有很大提高,相互交流和业余比赛逐渐增多,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已经有毽球协会组织的正规平推毽比赛,2000年后很多踢竞技毽的选手也开始选择平推毽并参加比赛,并且从事平推毽的人群在不断扩大,已经远远超过从事竞技毽的人数。

为进一步加快毽球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,沈阳市毽球协会于2016年12月—2017年3月,首次推出俱乐部联赛,并且以俱乐部名义按照竞技、中年平推、青年平推三个组别报名参赛。结果报名参加竞技组比赛的球队只有10支,共87人,而报名参加中年平推组和青年平推组比赛的球队共有18支,合计143人,无论在球队数量还是参赛人数方面都远远超过竞技组。根据沈阳市毽球协会俱乐部管理中心提供的信息,还有许多未报名参赛的俱乐部也都是以平推为主的。由此看来,目前沈阳毽球运动从事平推的人群占大多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国内其他省、市和地区情况也都类似,这从每年各省、市举办的大型毽球赛事中就不难得到答案。分析其原因,无非有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平推毽对运动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,有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参与,容易入门;二是比赛竞争激烈程度较竞技毽低,可谓老少皆宜,更加大众化;三是运动量大而风险小,且不失趣味性,符合健身需求。基于上述因素,近些年来从事平推毽的人数不断增加,这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三、平推毽规则的演变

如前所述,平推毽的规则除了对击球方式有限制外,其他方面最初和竞技毽一样,没有太多的差别,也是四次击球过网。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,在比赛中暴露出一些问题,例如来回球太多,比赛时间过长。比赛激烈程度差,缺乏观赏性。对击球方式是否违例争议较多,裁判判罚难度较大等。针对上述问题,沈阳市毽球协会首先对平推毽规则作出大胆修改,在几年前把最多四次击球过网修改为最多三次击球过网,并且在正规比赛中试用,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首先是减少了比赛的触球次数和回合数,从而缩短了比赛时间。第二增加了观赏性,比赛竞争更加激烈了。第三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,提高了比赛的质量。这一规则的变化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,并促使平推毽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开展,各种比赛也是络绎不绝,深受广大毽球爱好者欢迎。

展开全文

四、平推毽存在的问题

平推毽在进行了前面的规则修改后,尽管得到了快速发展,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。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,很多选手在比赛中采用“传打”技术,就是在对方来球后,不是直接踢过球网,而是将球传给队友,由队友自己将球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,再将球踢向对方半场。这一技术的出现,给裁判员的判罚带来较大难度,由于是自己做球后进攻,动作连贯性强,有时瞬间很难判断击球方式是否违例,因此在比赛中围绕裁判的争议不断,而且有很多比赛裁判的判罚决定了比赛的走向甚至是结果,组织者和参赛方有时对裁判都表示不满,严重影响比赛的和谐性。另外,随着球员技术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,平推毽来回球太多,比赛时间过长,比赛到最后基本就是在拼体力,观赏性差。

笔者认为,如果一种比赛项目经常是由裁判来决定或者左右比赛的结果,失去观赏性,那说明这个项目本身的规则出现了问题,应该进行修改了,否则将会阻碍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。

五、平推毽的发展趋势

针对上述问题,各地毽球协会试图对规则进行补充,来缓解裁判的压力,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:一是规定在2米线内击球点高度不得高过球网,2米线以外无限制。这样规定有一定的效果,但是具体把握起来还是有难度,争议依然存在;二是规定击球点高度可以高过球网,但是击球瞬间不能有直接下压的动作,球在被击出后要有一个向上的弧度,这显然裁判用肉眼也很难把握,因此也存在很大争议。由于上述原因,最近出现了有的地方组织平推毽比赛,干脆就规定不允许“传打”,认为传打本身属于竞技毽范畴。

面对平推毽存在的突出问题,东北毽球联盟主席、沈阳市毽球协会会长班胜权先生再次敢为人先,对平推毽规则提出了大胆改革尝试。在2017年3月19日举行的沈阳市毽球协会领导班子内部会议上,班会长首次提出对平推毽的规则进行修改,将原来的最多三次击球过网修改为最多两次击球过网,首次击球和发球无限制,第二次击球2米线以内击球点不得高于球网。该规则将在今年五一节期间举行的沈阳市毽球文化节比赛中试用。笔者认为这一规则的改变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变化:一是会进一步减少双方球员每个回合触球的次数,压缩比赛时间。二是比赛难度加大,竞争会更加激烈,增加了观赏性。三是对运动员的基本功和技术要求更高了,比赛质量会有所提高。四是对“传打”选手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限制,传球难度加大,从而减少传打出现的概率,为裁判判罚减轻了压力。尽管这一规则的改变是否成功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,但是笔者认为有很大的可操作性,这也许就是平推毽未来的出路和发展趋势。

结论

平推毽尽管不是国际比赛项目,其竞争和激烈程度与竞技毽也无法相提并论,但是作为大众健身项目能够得到广大毽球爱好者的接受和喜爱,并且有其扎根的土壤,也是有原因的。正所谓存在的东西自然有它的合理性,如果说竞技毽是“阳春白雪”,那平推毽可算是“下里巴人”,各自都有存在的价值。与追求更高、更快、更强的竞技毽相比,平推毽更像是一种娱乐和健身游戏,只是这个游戏的规则需要不断完善。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它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。

本文来自毽球在线发起有奖投稿,分享我和毽子的故事入选作品。

(点击阅读)

请作者在投稿邮箱回复真实姓名和地址联络方式。

声明

本文来自毽友王运喜投稿,不代表毽球在线媒体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监制/Amos 主编/蔡一毽

顾问/陆学仁 李春恒 龙同胜 郭志刚

编辑/Leo

关于我们

中国首个专业毽球发布平台,中山明日毽球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,报道国内外毽球运动最新资讯、深入解读毽球人物故事、解析花毽、毽球知识,打造毽友间交流、互动、分享的权威新型平台以及毽球运动及周边专业运动装备的商城服务,致力于毽球这项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。

联络我们:0760-22559951

投稿联系:2778281556@qq.com

官方网站:www.jianqiusports.com

官方商城:www.yijiansports.com

商城客服:QQ34632282358 微信:oohlovecn

点击阅读原文,进入官方装备商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